今天小编给大家带来浅谈小学数学教学的新尝试。我们来看看有哪些尝试。我希望它能帮助你。请参考以下内容。 !
浅谈小学数学教学的新尝试
【摘要】 随着课程改革的逐步推进和深入,越来越多形式多样的课堂改革铺天盖地而来。然而,在当前我国严格规范办学行为、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新形势下,转变教育模式,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,构建和谐高效的数学课堂势在必行。那么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,如何在日常教学工作中实现这一目标就成为了我们工作的重中之重。
【关键词】创新能力 思维能力 迁移能力 自学能力
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、增强学生的学习能力,而数学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、增强学习能力的重要阵地。因此,在小学数学教学中,有必要、也可能以知识学习过程为载体,强化创新方法,养成思维习惯,从而增强自主学习能力。下面我将从四个方面谈谈数学课上的一些小尝试。
1。倡导求异,培养创新能力
求异是创新的基础。人类的发明创造往往是从求异开始的。提倡在教学中求异,有利于拓宽学生的思路,拓展思维空间。为此,教师要培养学生从小养成不拘泥于一个答案的习惯,鼓励学生求新、独创,在教材权威面前敢于“在课堂上耍花招”并提出新的想法和见解。不用郁闷,不用担心别人的笑话和讽刺,从而释放出创新的潜力。例如,回答“蜡烛点燃8分钟后剩余12厘米,点燃18分钟后剩余7厘米,蜡烛的初始长度是多少?”班上有一个学生用了18-8=10(分)12-7=5(厘米)。我这么一说,全班同学都一脸赞同。然而,当说出下一个公式10÷5=2时,班上很多学生都说“啊?”,也有学生提出了异议。说他消灭了汉奸,我问学生:“汉奸消灭了吗?”其他学生更加坚定了:“叛徒被消灭了!”我又问,这有错吗?我们先安静一下,听听他的想法。回答问题的学生接着说10÷5=2,也就是说2分钟内烧伤了1厘米。之前的燃烧是8分钟4厘米。 4+12=16(厘米)是蜡烛的初始长度。见其他同学没什么反应,我就让他再说一遍。这时,学生们终于从“嗯?”的表情转变为“嗯?”。到“哦……”我在课堂上表扬了这位学生的创新思维,敢于突破常规的解决方案,认为别人不敢想。同时,他鼓励其他同学今后向他学习,相信自己,敢于说出自己的想法。只有一种数学答案,但有许多不同的方法。极大地激发了全体同学的创新意识。
2。注重迁移,悟类比
迁移是现有知识和技能对新知识学习的影响。充分发挥现有知识在教学中的“实例”作用,引导学生对相似学习内容、相似学习方法、相似解决问题技巧的知识进行比较。利用知识方法的共性,诱导学生触类旁通、同理迁移。看到差异并刻意寻求创新。例如,在查找圆的面积公式时,学生利用切割和拼凑的方法推导出圆的面积公式。在教学求圆柱体积公式时,我是这样启发学生的:大家都还记得我们用什么方法,怎么推导圆面积公式的。 ?你能用这种方法将圆柱体变成学习的几何形状吗?它可能会变成什么样的几何形状?圆柱体的体积公式如何推导?这促进了学生对已有知识的积极迁移,并在迁移过程中推导了圆柱体的体积公式,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能力。
3。鼓励提问,营造学习氛围
巴甫洛夫说:“怀疑是发现的假设,探究的动力,学习的前提。”怀疑是思考的灵感。有疑问才会有问题,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时时思考、创新。 。因此,在教学过程中,我经常鼓励他们勇敢提问。问题情境提问、阅读自学、交流评价,渗透提问方法的引导,同时引导学生抓住一切机会释疑,培养学生提问、释疑的创新意识疑问。例如,在解释“两桶油A和B的质量比为5:3时,如果从A桶中取出45公斤油倒入B桶中,则两桶油A和B的重量比为2:3.求两桶油A、B的总重量是多少公斤?第一次遇到这种题,班上很少有同学做过。当一个同学起身解释他的方法时,他说:“5:3=25:15,2:3=16:24。将两桶油A和B的总重量分成40份。原来的25 A的份数比现在的16份少了9份,因为少了45公斤。那么我们可以找到一份是5公斤。”听完他的讲解,同学们一边理解一边提出疑问。 “为什么要分成40份……有没有什么理由或者想法可以在以后的题中直接想到这里……你的方法感觉有点东拼西凑……”经过一番讨论,学生们终于记得我。 ,“老师,您有更好的解释方法吗?”当我把我的想法讲完后,同学们恍然大悟。这堂课上,我高兴地表扬了提出问题的同学。只有质疑,你才能进步。
4。高效的课堂和改进的教学方法
我曾在一篇文章中看到这样一段话,“如果复活了一百多年前的医生,他就不是这个时代的医生了。如果复活了一百多年前的建筑师,他就不是这个时代的医生了。”在这个时代当医生,在这个时代你不能当建筑师,但如果一百多年前的老师复活了,他在这个时代仍然可以站在讲台上。”这句话深刻讽刺了我国的教育多年来一直墨守成规,没有改革创新。 。同时,也提醒和鞭策我们新时代教育改革创新。
作为一名刚刚踏上教育道路的新教师,在当今的大形势下,我紧紧跟上时代的步伐。在教学过程中,我探索并实施了“6+1”高效课堂。从过去的逐字逐句讲授,到现在让学生根据教程进行小组讨论,自主学习、探索,学生在课堂上逐渐从单纯依靠耳朵接收信息,到现在动员全体学生。机关要深入学习,让学生主动学习。学习能力提高了,学习变被动为主动。这是一个很大的变化。整节课下来,老师说话很少,显得很轻松。但其实,在传统教育模式下长大的我们,内心有很多的不安和困惑。我们怕同学们讨论不深入、不透彻,我们也怕同学们讨论不深入、不透彻。基础不好的同学在小组里随机做作业,弥补错误。他们担心,时间一长,学生只知所学知识,不知其所以然。毕竟小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都非常有限。
带着困惑,我经常与同科老师讨论和交流,如何让“高效课堂”真正高效,让学生学得轻松又扎实。经过长期的探索和实验,我总结了以下几点:
(1)熟悉课程标准并准备学习指南
既然上课要放手,那么课前的准备就一定要充分。必须熟悉课程标准,把握教学计划。设计科学、实用的教学计划是学生顺利完成学习任务的前提和保证。学习坡度适中,让他们在学习过程中既充满信心又充满挑战。
(2) 将小组适当分组并选择组长
一个优秀的团长是团体活动的灵魂。他既是集体活动的领导者和组织者,又是老师的助手。小组长在小组合作学习中起着重要的作用。只有明确小组长的职责,在小组内进行系统有效的培训,充分发挥其作用,才能调动和督促每个小组成员认真学习,小组合作学习才能真正产生实际效果。 。
(3)给予学生足够的信任。
在引导式教案中,既然主动权还给了学生,所以一定要给学生足够的空间。在自主学习和交流协作的过程中,要给学生时间,让他们真正利用课堂时间,真正用阅读、写作和思维走进课本,激活思维。在小组展示的过程中,我们相信并鼓励他们,培养他们的思考能力和表达能力,因为我们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一个会学习的优秀人。
(4)老师点评,多教多练
我们要求学生利用辅导计划独立预习,完成辅导计划中的课前学习。因此,辅导计划的使用应根据学生的预习水平而定。在整个课堂上,我不断巡视,了解学生学习的大致情况,然后决定自己的教学方法。在学生发表老师点评的过程中,我的发言尽可能切中要害,力求做到讲得更精、练习更多。然而,在小学教育中,我们总是面对着这群天真活泼的孩子。他们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还不是很强,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总是将高效课堂与传统教学结合起来。 “说”部分还没有达到“高效课堂”的“精致”。
(5)制定奖励,激发斗志
如果有小组赛的话,就会有优胜者。对于学习表现突出的群体,我制定了不同的奖励机制,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,保持他们的热情和活力。
总之,教师要为学生营造轻松、和谐、愉悦的课堂教学氛围,让学生在轻松、和谐、愉悦的课堂氛围中拥有最理想的学习状态,实现高效课堂。
综上所述,数学教学的关键不是改变数学知识本身,而是要有先进的思想,不断转变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,激发学生的潜能,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。学生只有掌握、了解数学的基本原理、基本概念、基本结构,才能做到连贯学习、触类旁通、实现高效课堂、提高自学能力。